中文 EN

登录 注册

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家专栏 >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周仲瑛

作者:世中联 时间:2018-09-08 人气:4392次

人物履历
1928年生于江苏如东
1941~1946年随父周筱斋教授学医
1947年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
1955~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48年~1955年开业行医  周仲瑛题词1956~1983年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主任、副院长。
1983~1991年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曾兼中医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5年起)。

1991年~至今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成就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著作临床实践为基础,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中找出病证的病理特点、诊治规律,进行辨证立法,制方选药,作为课题研究设计的基础。提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还是中医科研必须重视的思路和方法。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如“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药治疗病毒性高热的研究”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创制科研用药24种。
 学术思想
在学说上主张不执一家之说,善于综合应用各家学说之长,从应用中求发展,通过实践提出新的论点和治法。如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主要表现为卫气营血的传变经过,并见三焦、六经形证,因此应综合温病、伤寒等各家学说,针对出血热各个病期的病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并提出“病理中民在气营”的新论点,使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病死率降到1.11%,低于当时报道的全国平均值3.45%,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对某些感染性高热重症有卫气营血传变者,主张到气就可气营两清,阻断病情发展,邪热入里者应早  走近大家予通利,从而明显提高了病毒性高热重症的疗效;对厥脱证(休克)的研究提出“气滞络瘀、内闭外脱”为其基本病理特点,从而首创气血同治,行气活血与扶正固脱合法,并创制辨证系列注射剂,治疗136例,病死率4.41%,明显优于对照组,已列为国家新药开发课题;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提出“三毒”(热毒、血毒、水毒)学说,认为“瘀热水结、阴津耗伤”是其病机、病证特点,确立泻下通瘀、滋阴生津治法,研制成泻下通瘀合剂,治疗202例,显效率88.6% ,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的 42.9% 和78%。在科研中重视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其理论实质及药物的作用机理,从而对中医理论有所创新和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应急能力。
倡导“病理因素--第二病因说”。强调重视气血的关系及痰瘀在诸多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如对高血压病、厥脱(休克)的研究,强调从气血立论,按调气和血立法;对出血热、乙型肝炎的治疗常从瘀热着眼,并首创“瘀热型血证”这一特殊证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则以痰瘀痹阻为论治根据。
一贯强调中医学的优势在于临床,诊病必须发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提出“审证求机论”,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往论治的桥梁,病机词汇则是表达所得印象的理论核心,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是进一步演绎分析的基础。若症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则采用不同词汇组合表达,并体现其内在因果联系。辨证既求规范,使理法方药相互联系。如苦辛通降治胃痞;酸甘复合养胃阴,脾胃疾病每易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常以温清通补复合应用等。治疗肿瘤,既重视对瘤体本身的治疗,即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中强对整体正气的扶助;既注意肿瘤在发病机理上的共性,又寻求不同部位肿瘤的特殊性而采用特异性治疗措施;既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总结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规律,制定诊治常规,又重视辨病治疗,制定有效专方专药,提高疗效。用言善于变通,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从同类药的共性中寻求个性,讲究配伍关系。

上一篇:李振华

下一篇:孙光荣

Copyright 2017 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8021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