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登录 注册

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互动 > 经典研读 > 《中藏经》
《中藏经》

孙光荣《中藏经》精读五

作者:世中联 时间:2018-07-20 人气:4156次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提要] 灾者,败损也;怪者,变异也。本篇述病证败损变异之象且考究其因,故题曰病有灾怪论。全文分两段:首从病者应寒、应热、应吐、应泻、应汗、应语、应寐、应饮八方面之反常归结为灾怪;次究其因,并以脉断之。

[语译] 病证有灾怪,指的是什么呢?病人患了应恶寒的病证而反发热,患了应发热的病证而反恶寒,患了应呕吐的病证而不呕吐,患了应有汗的病证而不出汗,患了当多言多语的病证而反沉默不语,患了当喜睡的病证却不思睡,患了当饮的病证却不饮水,这些都属于病证得灾怪。

这些灾怪出现的原因就是由于五脏之气不能循时序传变而导致败损变异的。四逆的疾病是不可治疗的。所谓四逆,是指主气、客气、运气不与四时之气相合。

[按]医者贵在知常而达变,本篇从常见证之变异,辨析脏气不相随从,诚启达变之思。本篇结论中之四逆,源于《素问·玉机真脏论》,乃逆四时之脉也。然言主客运气俱不得时,则可见五运六气学说渗入《中藏经》之端倪。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

[提要] 本篇论治法之一:水法。六腑为阳,火亦为阳,而“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治法大要当为“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遂以“水法”扩之,故题曰水法有六论。 全文分两段首论生于六腑之阳证症状,次论其治疗大法。 

[语译] 病证起自六腑,是与阳邪连属的。阳邪所致的病证发作起来,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积聚在中部。阳病发展到极点了,有会高歌狂笑的,有会悲伤哭泣的,有会狂奔疾走的,有会呻吟不止的,有自感卑微低贱的,有自感高尚贤能的,有醒而不睡的,有睡而不醒的,又能进食但大便不通利的,有不能进食而大便通利的,有能言语而声音清楚的,有不能言语而声音模糊的。症状各不相同,但都能产生于六腑。病人乐于接受通利的那种病证,就用通利的药物治疗;病人乐意接受收塞的那种病证,就用收塞的药物治疗;病人乐意接受水液的那种病症,就用水液济助它;病人乐意接受寒凉的那种病证,就用寒凉的药物救助它。病人的喜好,千万不要违背,也不可以勉强抑制它。这样顺从病人的喜好去治疗,就会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病就没有不能痊愈的了。

[按]水法者,以水济阴之不足也。水为阴,寒为阴。水法乃以寒治热,然亦包括“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统言济之以水耳。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者正也,反即从也,是则因其病之寒热虚实而言,盖寒热虚实有真假也。本篇所谓从顺者,乃以病者所欲而言耳。故曰“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究其大旨,皆属正治之法,而以病者之喜乐辨其寒热虚实之真假。举如大实有羸状而病者喜其通之,至虚有盛候而病者喜其塞则塞之;真热假寒而病者喜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本篇所列之证候,皆为六腑所系。然亦有是证非为六腑所系者。因本书以阴阳类证,以脏腑之证系阴阳,以水火之征兆而分述治法,此种分类究属粗略,然亦显其简朴矣。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其发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膨胀,或手足拳挛,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不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故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提要] 本篇论治法之二:火法。盖五脏为阴,水亦为阴,而阴之盛也,阳必不足,治法大要当为阳不足则治之以火精,遂以“火法”括之,故题曰火法有五论。全文分三段:首论生于五脏之阴证症状;次论治疗大法及其原理;末论水火之法乃阴阳大法。

[语译] 病证起自五脏的,都是与阴邪连属的。那种病证发作起来,或偏枯,或腿瘸,或体表发寒而体内发热,或体表发热而体内发寒,或心腹胀满,或手足拘急,或口眼歪斜,或皮肤麻木,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僵硬,或吐泻不止,或疼痛不休,或突然不能言语,或长期失音,气息微微、默默无言,状态好象已死的人。象这样的证候,尽是出于阴邪。阴太盛,阳必定不充足;阳太盛,阴必定不充盈。所以前面《阴阳大要调神论》说:阳不足用属阳的药物治疗,就象用火神去救助它,阴不足用属阴的药物治疗,就象用水神去济助它。因此病人乐意接受发汗使他发汗,病人乐意接受温熨的使他得到温熨,病人乐意接受热敷的就使他得到热敷,病人乐意接受火灸的就使他得到火灸,病人乐意接受烫烙的就使他得到烫烙。温熨、热敷、火灸、烫烙,也就是在于病人乐意接受,千万不要强迫病人接受。如果是这样,就万全其万。水法、火法的治疗法则,是真正调平阴阳的法则。治病救人的道理,从中应该能够详尽明白了。

[按]论治病大法以数语括之而挈其纲领者,由来尚矣。自《内经》始,即别阴阳,分标本,定逆从,明正反,论补泻,扶正、驱邪。金元则有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赅之。至明代,张景岳则列补、和、攻、散、寒、热、因、固之新方与古方八阵。程国彭则归结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可谓罗列详明矣。然以水法、火法统括者,则明载于中藏经,故此前后联袂之篇,实为本书治法之大要。既以水、火二法而立论,则必以阴阳而分证,然阴阳有显晦,寒热有真假,故水火二法既包括正治,亦包括反治。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

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之状,但踞坐而腰脚重痛也。视其胁下未生黄黠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肾风宜灸肾俞穴也。肺风之状,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语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

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一作虚],软而弱,皆属风也。中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又,中风之病,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肝肾俱中风,则手足不遂也。

风之厥,皆由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类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颠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语蹇涩者,房中而得之;瘾类者,自痹[一作卑]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瞽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提要] 本篇以风中于五脏之脉候决生死,并论其病因与治法,故题之曰风中有五生死论。为本书总论病因之首。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述风中于五脏之不同症状,并论中风脉候,决生死。第二部分论风病之成因及诸脉候。

[语译] 风邪致病有五种名称,是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五脏所患的风病当中,若问生死,症状各不相同。心风的症状:汗自出而又喜欢一动不动地躺着,仰卧时不能转侧,言语狂妄。假若唇色红润的,主生,宜在心俞穴灸治;假若嘴唇、颜面有时发青,有时发黄,有时发白,有时发黑,那唇面的颜色不恒定,又眼跳动不休的,是心气绝了,不可救治,过五、六日就会死亡了。肝风的症状:青色围绕着眼眶,延伸到额上,只能正坐着而不能曲背弯腿的,可以医治;假若气喘而又双目呆视,嘴唇、颜面都发青的,主死。肝风适宜在肝俞穴灸治。脾风的症状:全身遍体发黄,腹部胀而饱闷,不爱进食,四肢松弛无力。假如手足未发青而只是面色

发黄的,就可以医治,不然就要死了。脾风适宜在脾俞穴灸治。肾风的症状:只能以手撑膝,盘曲双腿坐着,这是因为腰脚沉重疼痛。诊视他的胁下,没有出现黄色斑点的,就可以医治,不然,就要死了。肾风适宜灸肾腧穴。肺风的症状:胸中气满,头晕目眩,出汗,鼻不能闻香臭,喘促而又不能安卧的,可以医治;假若咳血和胡言乱语的,不可医治,七、八日内将死。肺风适宜在肺俞穴灸治。

大凡诊察病人的脉象,滑脉而兼见散脉的,属风病;缓脉兼见大脉,浮脉兼见紧脉,软脉兼见弱脉,都属风病。中风的病,见鼻端红中夹黑,口吐涎沫而又身体僵直的,七日将死。其次,中风的病,见口噤,筋脉拘急,脉急而又数的,主死。另外,心脾同时中风,可见舌僵硬不能言语;肝肾同时中风,可见手足麻木不遂。风邪的逆乱,都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所以产生了病。病证中有发斑疹的,有患偏枯的,有失音的,有患历节风的,有发癫痫厥逆的,有身体以疼痛的,有耳聋目盲的,有发疮疡恶疾的,有胀满的,有喘乏的,有眼下、鼻、人中左右呈现红色白色的,也有才呈见青色黑色的,有皮肤瘙痒的,有狂躁妄乱的,这些都起自风邪。

上述病证中脉象浮虚的,是由正气虚弱而得的病;脉象实大的,是由邪气实而得的病;脉象弦紧的,是汗出以后感受风邪得的病;气喘乏力的,是饮酒以后感受风邪而得的病;癫痫厥逆的,是由劳累而得的病;手足麻木不遂的和言语蹇涩的,是房事以后感受风邪得的病;患斑疹的,是由低湿的地方得的病;历节疼痛的,是借醉强行房事而得的病;耳聋目盲和患疮疖恶疾的,是由进用酸苦甘辛咸各种膏粱厚味的饮食时,冒犯了种种禁忌而得的病。千万种症状,没有离开五

脏六腑而产生的啊。所列举的各种证候只是用五脏六腑来相配罢了。

[按]本篇总论外邪之为病,其因以风赅之。盖风为百病之长,六气之中,惟风能兼五气伤人。由此观之,本论以风赅外因,宽保本于《内经》之旨。病因之说,固始自《内经》,而代有发挥,迨自陈言则界划为三,几成定论。今以本论返观之,则《中藏经》之论诚为古朴。论中所谓“风之厥”者,非后世所言风厥之证,乃谓风邪为病皆由四时不正之气,即逆时之风也。

上一篇:孙光荣《中藏经》精读六

下一篇:孙光荣《中藏经》精读四

Copyright 2017 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18021131号